学术视角探寻体育课堂教学的人体运动规律

发布时间:2021-3-26

白癜风诊疗指南 https://m-mip.39.net/nk/mip_6185586.html

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如何走向精彩

第四章探寻体育课堂教学的人体运动规律

本期主讲——于新凯

博士,教授,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解剖学教学工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委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课题多项,发表SCI等论文多篇,主编、主译教材、专著等多部。

对于现代中小学生来讲,由于课业、升学压力增大,体育运动往往被忽视,流于形式化,时间也被大大压缩。随着家长和同学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加深,大部分人都意识到生命在于运动的重要性: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进身体健康,预防各种疾病,还可以促进心理健康以及智力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缺乏运动卫生的基本知识,违背了科学运动的基本原则,造成了很多运动导致的问题,最常见的包括各种运动损伤。因此如何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特点,合理安排体育运动的时间和强度等显得尤为重要。

一、参与运动的人体主要系统

(一)运动的执行系统: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结(主要是关节)、肌肉(指骨骼肌)三部分,约占人体总重的60%,其中骨占1/3,肌肉占2/3。全身各骨借助于骨连结形成骨骼,骨骼具有支持体重,赋予人体基本轮廓,保护内脏和造血等机能。骨与骨之间的连结大部分形成关节,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附着于骨,并越过关节,在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和其他系统的密切配合下收缩与舒张,以牵引骨绕关节运动,使躯体产生各种运动。所以在体育运动中,人体的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肌肉的收缩作用为动力实现的。

1、运动系统的主要结构

(1)骨

成年人共有块骨,多数骨是成对的,其中绝大多数的骨直接参与随意运动。青少年在骨发育成熟前,骨数多于成人。骨是人体的支架,起着保护、支持等作用,还具有造血、贮备钙磷、参与钙磷代谢和平衡等作用。人体中的每块骨都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执行一定的生理功能,所以它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活的器官,并具有可塑性。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能够促进骨血液循环,增强骨的营养,使骨长的更加粗壮、坚固,还可以促使骨更快的长长,从而使身体长高。

(2)关节

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内软骨(例如:半月板)和关节唇等。关节是运动的枢纽,在人体运动中起着支点的作用。全身主要的关节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

(3)肌肉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还具有保护骨、关节及其他器官的功能。因多数附着于骨故称骨骼肌。骨骼肌在人体内分布广泛,约有多块,每块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的支配,所以每块肌肉都可视为一个器官。骨骼肌受人的意志控制,收缩迅速而有力,但易疲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肌肉体积增大、收缩力增强。

2、运动系统与运动安全

(1)骨与运动安全

青少年时期的骨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经常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户外进行体育锻炼,由于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可使皮肤内的部分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从而促进骨的生长发育。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还可使骨的直径增粗,肌肉的附着处显著突起,骨矿含量增加等,从而提高了骨的机械性能。如举重运动员肱骨体横径较粗、骨体外侧壁增厚、三角肌粗隆突出明显;跳跃运动员的下肢骨明显增粗、骨壁显著增厚,踏跳足的第二跖骨横径明显增大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骨的抗拉伸性能、抗压缩性能、抗弯曲性能、抗剪切性能、抗扭转性能、抗复合载荷性能等较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有明显提高。

但是体育运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运动负荷量、重复次数和频率不足会妨碍骨的生长,而当负荷量、重复次数和频率过度,则可能导致骨的急、慢性损伤,如疲劳性骨折等;过长时间负荷或过度训练还可能引起骺软骨过早愈合,骨化过程提早完成,影响骨的继续增长;单侧负荷过多、过久,易引起身体两侧骨的生长发育不均衡而导致畸形。

由此看出,适当的运动负荷可给骨带来良好的影响。而过度的体育负荷则会给骨带来损害。因此,对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不宜进行持续过久的剧烈运动,体育锻炼项目要多样化和经常化。

(2)关节与运动安全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关节囊、关节韧带、关节周围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从而提高关节的灵活性,改善人体的柔韧性;同时体育锻炼也可以使关节囊、关节韧带增厚、增粗,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增强,从而增大关节的稳固性,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加体育运动时如果因未能充分地做好准备活动、动作不正确、用力过猛等,就有可能导致关节损伤,包括:关节韧带损伤、关节脱位等。同时由于不同关节的位置和构造不同,其常见的运动损伤也不同,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也要区别对待,例如:膝关节由大腿的股骨、小腿的胫骨和髌骨(通常所说的膝盖骨)构成,为人体最大的关节,其主要结构复杂、辅助结构众多,发生损伤的机率也较高,常见的损伤包括:侧副韧带损伤、交叉韧带(十字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等;踝关节由小腿的胫、腓骨与距骨构成,由于距骨解剖结构的特点当足背屈(勾脚尖)时关节稳定,但在跖屈时,如起跳下落时踝关节较松,易发生扭伤,其中以内翻(足底朝向内侧)损伤最多见,造成外侧韧带损伤。

(3)肌肉与运动安全

经常参加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使肌肉发生一系列良好的变化,包括:肌肉体积增大,肌肉力量增强;肌肉中脂肪减少使肌肉收缩时的粘滞阻力变小,肌肉的收缩效率提高;肌肉蛋白、肌糖原(能源物质)含量增多,为肌肉收缩提供更多的氧气和能量;肌肉中毛细血管数量增多,可使肌肉血液供给得到改善,有利于肌肉进行剧烈而持久的工作。

但是不恰当的运动也可能导致肌肉损伤的发生,最常见的肌肉损伤为拉伤,部位主要包括:股后肌群(大腿后面,又称腘绳肌)、小腿后面(小腿三头肌,包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腰背肌等。预防肌肉拉伤首先要在剧烈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要循序渐进,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要熟练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要领尤其是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要注意运动环境如:温度、湿度和运动场地情况,避免意外损伤;要积极学习相关知识及损伤处理方法。

(二)运动的保障、支撑系统

运动系统是运动的执行系统,但是在运动过程中仅靠运动系统的工作是不够的,需要其他系统的保障和支撑,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等。

1、保障、支撑系统的主要结构

(1)内脏

内脏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摄取食物,进行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最后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其中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参与蛋白质、脂类、糖类和维生素等物质的合成、转化与分解。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通常将鼻、咽和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其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溶于水的废物和多余的水,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肾生成尿液,再经输尿管输送至膀胱,膀胱为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

生殖系统的功能是繁殖后代,形成并保持第二性征。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均由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两部分组成。内生殖器由生殖腺、生殖管道和附属腺组成。

(2)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是人体内一套封闭的连续管道系统,分布于全身各部。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连于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组成。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构成,淋巴液沿淋巴管道流动,最后汇入静脉。

脉管系统通过血液和淋巴液不断地把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肺部吸收的氧气和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激素等输送到身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同时又将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运送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使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保证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此外,脉管系统还具有内分泌、机体防御(主要是淋巴系统)等重要功能。

(3)感觉器

感受器主要指能感受某种刺激而产生兴奋的结构,感受器的功能是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应刺激并将之转换为神经冲动。该神经冲动经过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传导到大脑皮质,产生相应的感觉。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的总称,是机体感受刺激的装置,例如视器(眼)和前庭蜗器(耳)等。

(4)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附于脑和脊髓的周围神经组成。人类的神经系统特别是脑,不仅与各种感觉和运动行为有关,而且与复杂的高级活动,如情感、语言、学习、记忆、思考、音乐等诸多思维和意识行为有关,对机体起着主导作用,其功能主要是:控制、调节其他系统的机能活动,实现有机体内部统一,如:在体育运动中,肌肉收缩与放松交替进行的同时,出现呼吸加深加快、心跳加速等各系统的机能变化,都是神经系统调控的结果。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适宜的反应。完成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

(5)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构成,体内主要内分泌腺有垂体、松果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等,其主要功能是与神经系统一起共同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过程等生理功能的活动,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内分泌腺分泌物称激素,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运输至全身各处,调节各器官的活动。

2、保障、支撑系统与运动安全

(1)内脏与运动安全

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的营养物质是运动中能量来源的保障,适宜的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能产生良好的作用:促进肠胃的消化和吸收,增进食欲;运动对胃肠起按摩的作用,从而增强消化功能;进食后一段时间适度的运动能促进消化腺的分泌、胃肠蠕动以及供血。但进食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此时运动会减少胃肠的供血,影响消化吸收功能,甚至会刺激诱发疼痛和呕吐等。

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呼吸加深,增加肺活量,提高气体交换效率,全身组织细胞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使细胞内新陈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强。所以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呼吸系统的状况,减少呼吸系统患病的机会。但是运动时要注意天气尤其是空气质量情况,避免在不适的情况下(如雾霾天气)参加运动。

泌尿系统主要功能是排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新陈代谢更加旺盛,产生的代谢废物增多,对泌尿系统的也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但是运动时尤其是长时间运动时要注意水的补充,同时避免运动量过大,造成运动性蛋白尿甚至血尿。

青少年时期生殖系统的变化较大,适宜的运动会促进生殖系统的健康和发育,但是女生要注意经期运动卫生。

(2)脉管系统与运动安全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主宰着血液的流动,全身各器官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依靠血液来供给。因此,只有心脏健康有力,才能使血液流动到全身各器官,保障正常生理功能的完成。系统的耐力性练习可增大心脏容量,心率减慢;经常进行体育运动还可改善心脏供血情况,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但是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应注意青春期高血压现象,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3)感觉器与运动安全

运动可改善眼和耳的血液供应,使其得到充分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改善视觉疲劳,适当的运动还可矫正轻度的近视、斜视等。但运动中应注意头面部的保护,避免伤及眼、耳等重要感觉器官,同时尽量不戴眼镜、耳机参加运动。

(4)神经系统与运动安全

适宜的运动能增进智力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更加协调,提高了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的协同性及均衡性;因运动增强了心肺功能,改善大脑神经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使神经系统代谢加强,代谢产物排除加速,表现为精力充沛,判断、适应能力增强,反应协调、准确、迅速。

适宜的体育运动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当经过较长时间的脑力劳动,感到疲劳时,参加短时间体育运动,可以转移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使原来高度兴奋的神经细胞得到良好的休息,而且又补充了氧气和营养物质。但是过度运动除了导致身体疲劳不易恢复外,也容易引起精神疲劳。

(5)内分泌系统与运动安全

青少年时期,内分泌系统变化较大,功能逐渐趋于完善,尤其是性激素分泌增多,经常参加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促进肌肉力量的发展,降低体内脂肪的堆积,使体态健美匀称。同时运动要与饮食结合促进身心发育,避免出现内分泌紊乱。

二、中小学生生长发育过程和特点

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一般分为6~12岁的小学生期、13~18岁的初、高中学生期。这两个时期正是孩子们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身高和体重快速增长,第二性征出现,生殖器官及内脏功能日益发育成熟,大脑的机能和心理的发育也进入高峰,这是人生中最有活力的时期。在此期间,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身体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不同,生长发育速度呈波浪式。人体生长发育的速度不是呈直线性,而是呈波浪式的。人的第二次生长高峰就在中小学生时期出现,女生一般在10岁左右开始,17岁左右结束;男生一般在12岁左右开始,22岁前后结束。身体各部分发育的前后不同,四肢比躯干先发育,下肢先于上肢。

2、各系统的生长不平衡,但统一协调。

3、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发育受到障碍,都会对后一阶段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中小学生各项运动素质发展的年龄特征

中小学生运动系统的年龄特征概述:

1、骨:有机物多、无机物少,易变形,不易骨折,骨折呈青枝状。骨骺未闭合,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关节:关节周围的韧带比较薄弱,易发生脱位、半脱位。

3、肌肉:未发育完全,肌纤维较细,发展空间大,但不能负荷过多。

4、速度:少年儿童的速度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和性别的发育特点。男生在19岁、女生在13岁以前,速度是随年龄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儿童少年速度的年龄发育特点是在10~13岁增长最快,以后男孩在19岁,女孩在13岁后趋于缓慢并逐渐稳定下来。

5、力量:力量发育和肌肉的生长有密切关系。少年儿童力量的发育特点是,男生在16岁以前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加,16岁以后开始缓慢下来,22~23岁可达高峰,以后又随年龄增长而减慢。而女生在13岁以后开始缓慢并有下降趋势,16岁又回升,18~22可达最高峰,以后又随年龄增加而减慢。男女间18~23岁之间差异最大。儿童少年在青春期以前不适宜进行过大的力量训练,但随着肌肉的发育成熟,16~18岁以后,可进行肌肉力量训练。

6、柔韧:表示关节的活动范围,与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的伸展性关系密切。儿童少年关节活动范围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小。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这又与儿童少年骨骼的弹性好、可塑性大有关。一般在13岁前柔韧性最好,13岁以后开始下降。

7、耐力:耐力发育总的趋势是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提高,至20岁达到高峰,以后又随年龄增加而下降。12岁以前儿童心率快,每搏输出量少,不能满足长时期运动时机体对氧的需要,因此容易疲劳。但随年龄的增加,心血管机能的发育成熟,耐力得到改善和提高,因而在16岁以后进行耐力训练能提高耐力水平。

8、灵敏:儿童少年的灵敏素质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提高。10岁以后灵敏度开始提高,尤其进入青春期后提高更明显。15-16岁以后逐渐缓慢下来。所以灵敏素质从儿童起就应着手培养。

四、体育课堂教学人体运动规律的教学建议

(一)遵循运动系统规律的教学建议

骨的生长与发育是青少年时期身体发展的关键。因此,为了促进骨的生长,首先要重视营养物质的补充。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是关键的营养物质,在补充营养物质的同时要合理调配营养物质,不吃垃圾食品。同时,要根据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规律,坚持全面锻炼的原则,并注重正确姿势的养成。

在组织教学与训练中,尽量减少静力性、力量性和无氧训练。因为儿童少年时期过早的从事力量练习,负量练习的重量过重,时间过长,练习次数过多,不仅影响下肢发育,而且引起变形,促使骨化的早期完成,有碍身高的增长。其次,这个时期肌肉适应骨的快速生长,主要向长度发展,肌纤维较细,力量和耐力较差。此时采取某些力量练习加大肌肉横段面和肌力其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安排力量训练时特别要注意选择练习内容、时间和次数。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合理安排力量性和无氧训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骨的生长。

关节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运动范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每个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都受到年龄、性别、体型和运动情况的影响。在教学与比赛中,特别要加强主要关节的训练,如:颈部、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可以以徒手操、颈部运动、转肩、转髋、膝关节绕环、提踵等多种练习方式,加强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固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少年的肌肉虽亦增长,但落后于骨的生长速度。这时身体各部分肌肉发展不平衡,肌纤维较细,力量和耐力较差。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可能会出现小腿抽筋(肌肉痉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锻炼前准备活动做得不够充分或者没有做准备活动;天气炎热及运动量较大时,大量排汗使体内盐分降低过多;锻炼中肌肉连续收缩而又缺乏交替放松;身体过度疲劳,神经过度紧张状况等。

预防小腿抽筋的办法是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冬季进行锻炼,要注意保暖,夏季进行锻炼时要注意及时补充盐分;如果在运动时小腿肌肉抽筋应立即停止运动,把抽筋的腿膝关节伸直,用手使劲把脚掌向上翘,以此牵引痉挛肌肉,也可以按摩小腿的肌肉,特别是对腓肠肌采取用推摩,揉捏扣打等手法,使痉挛的肌肉缓解。

在体育运动后还可能会产生肌肉酸痛的情况,这大多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这是由于运动时肌肉中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及肌糖原等化学物质大量分解,释放能量以供肌肉运动所需,同时产生大量乳酸,不能及时氧化和排出体外,而在肌肉中积存起来,刺激了肌肉中的神经,会使人感到酸痛,这种现象大多经过适当的休息就会消失。为了减轻肌肉酸痛,刚参加体育运动的人运动量要小一点,适应后再逐步加大;如果已有轻微酸痛的感觉,也尽量不要停止运动,应继续坚持下去并减小运动量;运动后可以局部热敷、按摩或洗热水澡等方式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和消除肌肉酸痛;此后可逐渐增加运动量,并坚持长期的体育运动,使心肺功能逐步得到提高,氧的供应量充足,乳酸的清理能力加强,肌肉酸痛的现象就不易产生了。

(二)遵循保障、支撑系统规律的教学建议

内脏各系统是运动的重要保障系统,尤其是呼吸、消化系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与其他课程的结合,合理教育和引导学生注意正常饮食,并加强营养,养成较好的作息规律和习惯。

在体育运动中要科学掌握呼吸系统的方法,注意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防止细菌的感染。如长跑是提高呼吸系统功能的有效项目,那么究竟怎样才是正确的呼收方法呢?鼻是呼吸的门户,可减少干燥,寒冷空气对咽喉的刺激。鼻毛及鼻粘膜分泌的粘液能吸附灰尘和阻挡某些有害物质,对空气有过滤净化的作用,减少有害物质对咽喉的侵袭,在进行长跑锻炼过程中要遵守口鼻呼吸的卫生要求:口只能半张不要大张,要让吸入的空气经齿缝逐渐进入口腔,增加经过口腔的时间;呼吸要注意节奏,周期性运动如跑步可随着步频两步一呼或三步一呼等;在室外运动时,如遇尘土飞扬,风沙大或空气污染严重时,应停止用口腔呼吸,而用鼻呼吸,或者停止运动;长跑中有时感到呼吸不畅,这时就要用口加强呼吸,采用鼻口并用的呼吸方法。

在体育教学和比赛中,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方法:通过耐力跑促进心脏的功能,距离可米至米不等,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条件进行;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游泳训练,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运动量应由小到大,逐渐提高。

体育教学中随着对基本运动技能的不断掌握,可逐渐加大球类项目等的学习内容,适当进行游戏类运动,不断改善手、眼协调能力、平衡能力以及本体感觉等。

基于神经系统的特点,建议在提高中小学生神经系统功能的方法上,可以通过体操各种滚翻单双杠等练习,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同时可以合理安排各类体育比赛,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有利于在复杂环境中,提高判断、协调、反应等各种能力。

教学中适宜的运动安排如有氧运动也可直接、间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课堂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有积极、愉快的心情。

(三)遵循学生生长发育过程和特点的教学建议

中小学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在组织体育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全面多样,不仅有身体不同部位的活动,更重要的使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1、要认真学习与领会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精神,全面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制定好各种教学计划,保证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体均衡发展。

2、是身体全面发展要落实到课堂教学,每节课、每个环节之中,选择的练习内容要全面。

3、教学要力求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克服单纯的练习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全面锻炼身体。

(四)遵循学生运动素质发展年龄特征的教学建议

根据各项运动素质锻炼的年龄特征。在发展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1、小学阶段:以发展速度、柔韧、灵敏练习为主。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增加发展素质的趣味性,如发展速度,可做迎面接力跑、圆周接力跑等练习;发展灵敏素质,可做各种攀爬、滚翻等练习;发展柔韧素质可做转肩、下腰、劈叉、踢腿等练习。

2、初中阶段: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主。重视灵敏、速度、柔韧素质的发展,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多样性,如跑、跳、掷、体操,武术等练习,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择游泳项目进行锻炼,特别要注重选择球类项目的练习,以全面发展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体的均衡发展。

3、高中阶段:在发展身体素质时,以专项和专项素质为主,重视发展学生的力量和耐力训练。根据高中学生的身体状况,如豆芽型体型,可加强力量训练,使肌肉增大增粗;肥胖体型,可进行耐力和力量训练,减少身体内的脂肪,促进肌肉的发展,使身体得到匀称发展。

总之,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根据不同年龄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进行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ubjfw.com/lctx/10069.html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痉挛性斜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