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接诊一名患有“帕金森病”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功能神经外科与心血管内科合作,先后为该患者植入了脑起搏器与心脏起搏器,分别治疗患者的两种疾病。据了解,该患者是中国“体内同时植入脑起搏器与心脏起搏器”的第一人。 ↑↑↑该患者影像资料 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介绍:该患者患帕金森病10年,发病开始时出现下颌震颤、颈部僵直,后来行动迟缓,肢体僵直,近期出现无法翻身起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长期服用各种抗帕金森病药物,开始时有效,以后药效逐渐减弱,近期症状又加重,服药后出现明显的异动症,前来医院接受脑起搏器手术。该患者曾因胆结石接受胆囊切除术,5年前因小便困难接受膀胱造瘘术,3年前因股骨颈骨折接受股骨头置换术,目前身体一般状况较差,有胸闷、头晕、四肢乏力症状,对能否顺利接受脑起搏器手术是严峻的考验。 在对病人的检查过程中,王学廉教授发现该患者窦性心率过缓,并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遂联系心血管内科郑强荪教授进行会诊。郑强荪教授认为,该患者症状多发,病情复杂,根据患者的症状,需要做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但这会影响到脑起搏器手术之前的核磁共振检查以及术中的核磁共振扫描靶点定位。讨论结果,可以通过“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手术—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6月6日,心血管内科郑强荪教授为该患者实施了心脏临时起搏器手术,患者胸闷憋气的症状明显改善,为脑起搏器植入手术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6月7日,功能神经外科主任王学廉教授、李楠主治医师、汪鑫医师为患者实施了脑起搏器植入手术,术中测试患者的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帕金森病症状均有良好改善。 7月1日,医院心血管内科郑强荪教授为患者实施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术后患者心率恢复正常,胸闷、头晕、四肢乏力症状有明显改善。 7月7日,患者前来医院开启脑起搏器,调试半小时后,患者的行动迟缓、肢体僵硬、下颌震颤症状消失,坐着轮椅来,医院。 据了解,该患者是中国“体内同时植入脑起搏器与心脏起搏器”的第一人,体内两个不同的起搏器各自起效、互不影响,体现了现代科技对疾病安全有效的治疗作用和医院高超的治疗水平。 名词解释 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目的。在应用起搏器成功地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生命的同时,起搏器也开始应用到快速性心律失常及非心电性疾病,如预防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颈动脉窦晕厥、双室同步治疗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心脏起搏器示意图 脑起搏器 脑起搏器,又称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释放高频电刺激,抑制了这些因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而过度兴奋的神经元的电冲动,减低了其过度兴奋的状态,从而减轻帕金森病症状。治疗缓解帕金森病的三个主要症状: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脑起搏器是一套精致小巧的微电子装置,包括一个脉冲发生器、一根电极和一根延伸导线,这些部件均植入体内。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脑起搏器治疗运动障碍疾病与肌张力障碍疾病,如帕金森病、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眼睑痉挛、梅杰氏综合征、特发性震颤、抽动秽语综合症等,至今已有数千例成功手术,并将适应症扩大到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神经性厌食症、亨廷顿舞蹈症、吸毒成瘾等领域,取得卓越成绩。 ↑↑↑脑起搏器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