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涨粉,我也是没办法了,保持更新就好了吧,我当然知道,这不是文化人该做的,还好......本来我也不是。 为谋深悟透做实队伍教育整顿工作,连日来,铜仁中院采取“三结合三突出”精心组织“学习教育”环节,拧紧责任链条,确保教育整顿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精神盛宴”。 ——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突出全员动 成立以党组书记、院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队伍教育整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成立6个工作专班,专班按照秘书综合组、线索管理组、顽瘴痼疾整治组、宣传(舆论引导)组、执纪监督组、服务保障组分工协作,共同推动教育整顿日常工作开展。 强调以学习教育为先导,进一步筑牢思想根基。采取以党组中心组、支部、部门和个人自学等多种方式掀起学习热潮。以部门为“条”搭建“夜校”,由班子成员组织分管部门对照学习任务清单逐一开展集中学习讨论,确保每天集中学习2小时以上。以党组、支部为“块”,选择重点开展学习,辅以网络和“学习强国”、官微自媒体等平台强化线上理论自学,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 ——学悟结合,“望闻问切”,突出融合学 将队伍教育整顿学习与党史学习教育,“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深度融合。实施“3+2+4”模式,即开展政治教育、警示教育、英模教育“三项教育”,灵活启动“线上+线下”学习方式,围绕“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绝对领导、坚持法治思维服务铜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党规党纪做忠诚干净担当法院人、学英模强作风展风采”四个学习主题,落实好“学习教育”环节各项任务。 一是“望”。组织干警瞻仰周逸群烈士故居、集中收看《榜样5》专题节目,观看“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试点工作综述”专题片、违纪违法忏悔录警示教育专题片,到玉屏法院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接受廉政教育等系列活动,感受革命先辈和抗疫英雄伟大情怀,反思反面典型教训。二是“闻”。选派干警聆听市委主要领导上党课,听取英模事迹报告会,开展“一把手”讲党课,参加政治轮训和党规党纪培训,聆听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廉政教育报告会,集中听取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宣讲报告会,增强对学习教育意义的共性认识,激发干警干事创业热情。三是“问”。通过召开队伍教育整顿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陪审员、特邀监督员、律师代表及群众代表意见,收到意见建议17条,促进教育整顿更加优化。四是“切”。干警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以感悟方式释放学习效果。开展理论知识测试,检验干警学习总体情况。参加市政法委举办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新闻发布会,公布举报电话和信箱,设立教育整顿意见箱,扩大问题线索收集渠道,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 ——工学结合,双抓双促,突出效果实 始终把教育整顿工作与主责主业紧密结合,实现以学促查、以学促改、边学边改,把学习教育的成效转化为干警担当作为、履职尽责的强大动力,落实到推动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举措。 深度融合“党建+审判”,以高质量党建筑牢司法基石,有效破解“两张皮”问题。“红色黔东、金色天平”党建品牌获省高院主要领导充分肯定,贵州日报、铜仁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推广报道;加强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以高品质服务回应百姓期待。全面开展网上立案、预约立案、跨域立案、诉讼事项跨域远程办理,“云间法庭”突破空间限制,智慧诉服红利更加广泛惠及人民群众。设立专门“在线调解室”,实现在线调解平台全覆盖,全市45个调解组织、87名调解员入驻参与调解。加强行业调解培训,对铜仁保险行业和银行业金融纠纷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平台实操培训,促进解纷资源推广,多元解纷雏形初定。实现网上交退费全覆盖,当事人交费退费“一次都不用跑”。上线道路交通事故数据一体化平台,实现损害赔偿“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确保调解、裁判、保险理赔等各环节尺度统一。上线“”诉讼服务热线分平台,平均每天接受咨询30人次,实现案件查询、诉讼咨询、信访投诉、联系法官等功能一号通办,切实搭起便民服务桥;加强信息化应用,实行周提示、月通报和约谈制度,信息化应用得到切实提高,电子卷宗及时归档率从年下半年审判执行信息化考核通报中0.48%提升到86.95%,电子换押确认比例从9.41%提升到60.93%,移动微法院网上立案及时审核率从83.33%提升到%,审判工作与科技融合不断深入;彰显司法人文关怀,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困难群众减交、免交、缓交诉讼费31件,金额共计10.5万元。积极开展对缓刑人员的回访帮教,开展送法进校园,完善导诉制度、提供适老诉讼服务,普遍传递法治温度;突出强基导向,指导各基层法院完成“两个一站式”建设,全力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严格执行“三个规定”铁规禁令,为法院清正、法官清廉创造良好履职环境。成立瑕疵案件专项评查活动领导小组,全面推开瑕疵案件专项治理。自查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案件,一体推进权责清晰的司法责任体系。真正把教育整顿的成效转化为全面深化高质量司法实践的生动局面。 (年3月26日刊登于铜仁日报、平安铜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