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斗兽场??艺术博物馆 年4月4日 中国清明节与西方复活节 罕见地重合一线 SpoilAlert:全篇字,阅读需要6-7分钟 今儿可是个特殊的日子,中国清明节的当天,刚好赶上西方复活节,东西方的巧合交于一线。 这种极端情况,整个20世纪只出现过两次,年和年,不过我上下翻了五百年,这种清明节和复活节的重合,每世纪平均只有3次。 神奇的是,这两个节日,都和死亡与新生相关,它们日期重合的背后,其实依照着严密的日月天体运行体系。 虽然现在我只是图清明节放的这三天假而已,但是回到旧约圣经时代,那时的“复活节”叫逾越节,也是要禁食三天的。 你可能觉得,这叫啥巧合,清明节只放一天假,那两天本来就是周末嘛,其实还真的不是,你看春秋时期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古人习俗就是禁食三天。 唔,严格说其实是禁火三天,不让做饭,要不然清明附近怎么这么盛行”润卷饼““青团”这种冷食呢,港澳那边直接叫清明仔,因为这三天,根本就不许生火做饭的呀。 而且清明节许多地区都有早起必吃茶叶蛋的习俗,跟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一样,孩子们也要顶清明蛋,这习俗从南北朝就有。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古人喜欢在此时“镂鸡子、斗鸡子”,也就是雕刻鸡蛋和斗鸡蛋啦,有趣的是,画彩蛋、雕鸡蛋,这也是西方复活节的标配。 在这种重叠背后,似乎还藏着另外一种巧合,所以今天想趁这个极其少见的日子,跟大家讨论一下天文、数学和古文明留给我们的小彩蛋。 先说这“清明”,中国传统祭祖节,诗里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嘛,但你可能不相信,清明最早跟扫墓没啥关系,这词儿一看就是描述气候的。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上是这么说的:春分后十五日,气清景明,故为清明。 这明显是一个节气,还是春分之后的第一个节气,代表万物生长、万象更新,跟祭祖,关系不大。 可它是怎么成为今天的祭祖节的呢?甚至还跟除夕、中元和重阳,并称为祭祖四大节! 事情还要回到多年前,传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有一重臣,尊称介子。 二人逃亡时,介子曾“割股奉君”,就是一看饿得不行了,便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晋文公吃,可谓是晋文公的恩人。 晋文公铸就宏图伟业后,突然想起来,必须得给介子一些封赏,可此时介子已经陪母亲退隐山林了,那山路蜿蜒难走,林深不知处,根本找不到介子在哪。 于是,他一拍脑门,想出一奇招:我可以放火烧山啊,烧三面,留一面,介子肯定要从这一面跑出来,我在这儿等着就行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这火一放,再找到介子时,发现他和母亲抱在一起,已经在树下被烧死了,晋文公捶胸顿足、后悔不已,为了祭奠介子,便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再也不许生火,只能吃寒凉的食物,以表哀思。 当然,这只是传说,但寒食节禁火、以冷食祭祖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不过现代学者说,寒食节禁火,其实是因为古人钻木取火的迷信,他们每年都得求新火,旧火不吉利,而且新火旧火不能相见,要不然就会有火患、火灾,烧山要烧毁一大片。 所以寒食节,就是花三天,把去年的旧火都灭掉,重新点一波新火。 别看我们现在不求新火了,但在古代,这正经是一桩大事,天下三大行书之一,苏轼的《寒食帖》,写的就是寒食节的事儿,苏轼一上来就说: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你看,苏轼都感慨,自从我被贬谪到了黄州这个鬼地方,已经过了三个寒食节了。 贬官了就是各种闹心、抑郁,正好跟寒食节的萧瑟对上了,苏轼都拿寒食来纪年,可见这在古代是个标志性的春祭,有重大纪念意义。 可现在我们似乎不怎么过寒食了,反倒被清明取代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随着古代人各种科学知识的进步,对地球公转速度有了新的认识,从前呢,他们是这样规定的: 寒食节,冬至后的第天,清明节,冬至后的天,中间差三天。 那寒食禁火三天后,正好紧接着清明节祭祖,这看起来很顺是吧?其实不然,隋朝以后,人们就认识到不对了… 隋朝以前,古人一直以为二十四节气,在一年天中是完美平均分布的,平均分布节气嘛,简称”平气“。 它机械地规定了每隔15天就是一个节气,春分后15天是清明,清明后15天是谷雨,谷雨后15天是立夏。 可是隋代后,古天文学家惊奇地发现,这怎么回事儿!?二十四节气在一年中根本不是平均分布的! 每个节气之间的距离都不一样,冬天时,节气们彼此离得近,夏天则离得远,开玩笑的说,其实你可以把它按热胀冷缩来想… 天气冷,节气们就想略微靠近一点、取个暖,天气热,节气们就稍稍离远一点,散热方便。 这就尴尬了,二十四节气不是平均分布的,那”平气法“就不好用了,古天文学家研究了一下,决定把每个节气的位置,都彻底固定在太阳轨道面上。 从此每15°就是一个节气,不再按天计算,二十四节气按确定位置归位,这就是”定气法“。 ”平气“改成”定气“以后,清明节问题就不容小觑了,本来以为寒食和清明之间差了三天,后来却发现,这俩根本就是紧挨着的。 清明那时候,天儿没完全热起来,节气之间离得还蛮近,所以根本就是前后脚的事儿,实在没必要搞两个节过。 其次,古人卫生条件差,寒食节不让生火,食物不加热杀菌,很容易吃出毛病。 曹操就狠狠怼过寒食节不让生火这个习俗,说伍子胥投江,难道还得让全吴国人都跟着他一块跳水不成? 大人可能没事儿,可老人孩子不生火做饭,怎么撑得了三天啊? 看看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所画,画卷气势磅礴。 市井繁华喧闹,虹桥上人声鼎沸,让一千年后的我们,也可以一睹北宋汴京的清明风貌。 大概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定气法逐渐取代平气法,寒食节渐渐开始弱化,逐渐和清明节合并。 今天我们都知道,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这里唯有清明独树一帜,跟其他三个节有显著区别。 端午、中秋和春节,看的都是农历,唯独清明看的是阳历,因此每年都固定在4月5日(±1)左右。 这个就有点神奇了,中国农历虽是阴阳合历,但大部分人还是习惯称它为阴历,而清明,就是一个在惯用“阴历”的文化中,脱颖而出的“阳历”节日。 巧合的,与清明节相遇的复活节,也是这样一个独树一帜的”特例“。 西方人惯用阳历,可复活节,却是一个在惯用“阳历”的文化中,脱颖而出的“阴历”节日。 清明节和复活节,就好比一个是女儿国里的唐僧,和一百单八将里的扈三娘,都是异类。 一提到复活节,大部分人只知道这是庆祝耶稣死而复生的,其实这只是一层表象,古代复活节,其实远超什么圣诞、新年、感恩节啊,是古西方最盛大的节日。 这节的日期非常繁琐,3月21日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这相当于一下子提了仨要求,先找阳历的春分,再找阴历的月圆之日,最后再找星期日,过个节这个麻烦啊。 计算这么复杂的节日,肯定不能是个不痛不痒的小节,拉丁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