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斜颈的含义、病因及斜颈对身体的危害。配合斜颈的术后观察及急症处理。 出院后能够有效做好功能锻炼。 讲解说明 定义:痉挛性斜颈是指颈部肌肉不随意收缩引起的头颈扭转和转动表现的总称。多为成年起病,但也有少数病例发生在儿童,男女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略高男性。多在某些诱因(如紧张、劳累、生气等)情况后发生,病情逐渐加重,很少会自行消退或缓解 痉挛性斜颈临床表现为头往往双侧肌受累,但受累程度常不对称致使头部偏向一侧作扭转运动。此病在活动时或工作紧张时加重,睡眠时症状减轻或消失。症状经常是突然出现,表现为颈部的牵拉,或头部不随意转动。头部和颈部姿势的异常可表现为多种姿态,可呈旋转、侧倾、前倾、和后伸,其次是头牵拉、颈后斜和颈前斜,少数病人表现为单纯的偏斜。 危险因素:主要是由于产伤或者子宫内位置不良所引起的胸锁乳突肌病变。小儿斜颈若得不到及时纠正,患侧面部软组织可随生长发育而进一步缩短,颈部深筋膜挛缩变短,颈动脉鞘与血管挛缩,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甚至上胸出现侧弯畸形。还有血肿、静、动脉受阻、遗传、过度伸展等。 2、介绍治疗 ①非手术治疗:对于半岁以内的患儿,采取非手术治疗均可获得满足的疗效。因此,一旦作出诊断,应尽早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局部热敷、按摩、卧床固定和手法牵引。手法牵引的具体方法为:由母亲将患儿平卧于膝上,使患儿颈部后伸,母亲用左手轻轻按住患儿胸廓,右手握住头颈部,将患儿脸部尽量旋向患侧,枕部旋向健侧肩峰,操作过程中手法应轻柔,使挛缩的胸锁乳突肌得到较大的牵伸。患儿卧床时,取仰卧位,用小砂袋固定头部于脸面部向患侧,枕部向健侧位。 ②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1)适用于半周岁以上保守治疗无效者; (2)12岁以下斜颈畸形明显者; (3)12岁以上如面部畸形不严重也可考虑手术治疗; (4)对于成年人,因畸形已存在多年,术后不仅面部畸形将更加明显,且视力也因不适应术后的新体位而发生改变,故多不宜施行手术。 3、术后功能训练 (1)睡觉时才用支具固定。清醒时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逐渐把它抬高,同时把头偏向健侧,面部尽最大努力转向健侧半小时,每组间隔1.5-2小时,持续3周。 (2)成人还应进行腰背肌锻炼和颈椎操锻炼: ①腰背肌锻炼:头和四肢全都慢慢向上离开床,四肢伸直离开床越高越好,只有腰再慢慢回到床上平;每次后伸时用力抬越高越好;锻炼从术后每组练至肌肉稍酸为止,间隔至少2小时,让肌肉恢复。持续脊柱稳定更好。 ②颈椎操锻炼:(1)大努力后仰后,保持头后仰;(2)向后再仰一次;(3)向右歪一次;(4)如此重复至少于3组,每组间隔至少2小时,让肌肉恢复。持续至少3个月更好。 (3)分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2种,但都必须在患者情绪稳定、睡眠状态良好、全身肌肉比较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其目的是使对侧肌肉得到伸缩锻炼,以增加其拮抗功能和协调能力。 a主动功能锻炼:指导患者依靠自身头颈部肌肉的力量尽量将头置于正中位,保持15~30min,持续时间越长越好,每日3~5次,以能耐受为宜。 b被动功能锻炼:此种方式是针对不能自行纠正头姿的患者,需由1人协助进行。首先,选择1把带靠背的椅子,嘱患者背部挺直靠在椅背上,双腿略外展,双手轻放于大腿上,端坐稳妥,前方有镜能观看更好。然后,操作者站于患者背部,双手轻轻置于患者双侧颞部,将其头部尽可能地向健侧移动或置于中立位,保持数分钟,直至患者不能耐受为止,每日3~5次。随着锻炼程度的不断深入,头部向健侧移动的角度可逐渐增大,直至头部基本或完全置于正中位。 4、出院指导 (1)向患儿家属讲解康复的重要性,使其掌握要领,出院后坚持康复训练,时间不少于半年; (2)告知牵引及戴支具的时间为术后4~6周。 (3)指导患儿饮食营养,多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4)出院时要求患儿按时复诊,分别于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来院复诊。外地患者应留下详细的联系方式,以便追踪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