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至今,河津与稷山两地文人因文中子设教地归属,打起了笔墨官司,双方争论不休,几至面红耳赤。五年前,因开发旅游景点,稷山曾邀请全国王通研究会有关专家,对文中子读书洞进行考察,并形成论文,将此确定为文中子设教处。同时邀请万荣县通化王通后裔共同举行祭祀活动。此事引起了部分河津文人的不满。据光绪版《河津县志》记载,文中子设教处应在河津傍通峪。因明代地震,建筑倒塌。加之近年当地采石,文中子设教处遗迹大多数被破坏,但这并不能否认设教地在河津的事实。笔者也是参与论战者之一,以前主要依据为民国版《乡宁县志》。根据志书编写“厚今薄古”的原则,民国版《乡宁县志》中对文中子读书洞只是一笔带过,而对设教地却浓墨重彩,可见设教地在大家心目中的份量。最近偶得一本乾隆版《乡宁县志》,其中对文中子读书洞和文中子设教地记述详细,使这一争论有了明确的答案。在乾隆版《乡宁县志》山川篇中这样记述:文中子读书洞,额名飞云。百里。经行阳坡村,南三十里,洞在山阳之麓。天生石龛,深三丈,阔四丈,中塑文中子像。暖阁东西土床二,前为玉皇庙。万历五年、康熙二十三年重修。东山石壁千仞,壁半石如手形,指掌全,土人名为仙掌擎月。西佛峪,南石坑,沟二十里,稷山宁翟村。而对文中子设教处是这样记载的。旁通峪,九十里,经行阳坡村,直西三里南野村。岭行五里,坡行二里,入峪五里寺儿沟村,旧志称为寺家沟。河津人樵路,村南五里,碎石中行。东西山峻极,至此石壁三里,距四五尺中,石潭深丈许,《通志》所谓潭似仰瓮者。缘半壁行,下盘道,碑名盘道,则永兴禅寺也。余悉如《通志》。《山西通志》庞统峪,古碑作庞通峪,又名旁统峪,在黄颊山半。峪口东西山对峙。入峪二百武,山回涧曲。有新旧石城,东岩仰出,新城倚岩,(西北溪上亦有石城,长十三丈,倾坏)今风雨矢石,俱不能及。此石壁高四丈,中开罅,相距尺许。内有石潭似仰瓮,泉涌为池,名莲花池。循峪出,即白牛溪也,溪上和尚缠,有永兴禅寺。明季山塌,古寺被压,即文中子授经地也。多断碑,有东皐子黄峡山诗石刻,今全亡。由峪口北上,路峻,名阎王坡。数里复折东北,有石楼,上狭下广,状方正似楼。东山壁立,崩崖尤峻削,有文中子洞。洞北百武,由佛殿陟石梯而上(今殿在西北,亦名永兴),又架木梁,梁西为王绩洞。峪外壤广衍,即东皐也。东皐下为南渚。去峪五里有奇,东皐子栖此赋之:独居南渚,时游北山,西穷马峪,北达牛溪。马峪即遮马峪也。入谷一径,溪水界焉,今名牧羊道。刘禹锡《王通》碑:在隋朝,诸儒惟通能明王道,隐居白牛溪,游其门者,皆天下隽杰士。 这里对黄颊山、文中子设教处、白牛溪、东皐地、南渚等记述明确。而在人物篇中亦有对王通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