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性斜颈病因病机何如?请看如下文字—— 肌性斜颈是指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为其特点。本病区别于骨性斜颈、代偿姿势性斜颈和神经性斜颈。 肌性斜颈的病理主要是患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起初可见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最终全部为结缔组织代替。本病小儿和成人都可发生。 中医认为本病属“颈筋硬结”,“斜颈”等范畴。但中西医其病因尚未完全肯定。既然,其病因病机聚讼纷纭、未有定论,才为吾等此次的讨论提供了可能的空间。综观中西医治疗此疾的各种办法中,针灸具有其治疗肌性斜颈的独特优势。所以,从中医针灸学的角度探讨肌性斜颈的病因病机,很有必要。然则,从哪种角度、何种方式进行探讨就很有讲究。吾等知道,名家针方不是率性而为、随意而发的,而是凝聚了各针家几十年临床经验的结晶。从中自可管窥各针家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及对各种疾病病因病机的独特见解。这也是为何要选择名家针方进行此类探讨的价值所在。近代哲学家胡适在谈到治学经验时说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这句话同样适合于针灸治学。吾等此次的探讨,就从三位遴选的在治疗肌性斜颈方面有丰富经验的针灸名家的针刺处方论起,以此辩析此疾的病因病机,吾希望此讨论能对本病的针灸临证有助益。 第一位针灸名家是张士杰。其临证治疗肌性斜颈的穴位只有一个—太溪。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原穴者,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也。而肾者,阴脏居阴位,虽为阴中之太阴,但寓水火于其中,乃先天之本,生气之源,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滋肝木,复贯中土而上济心肺,主液入心化赤而为血,流溢于冲任为经血之海,布散于外而养肌肉,生毫发,主固密,作强而司技巧。所以,以此观之,太溪穴是全身腧穴中,除命门外最具“水火交融”的穴位。然其水者,属阴;其火者,属阳。故此看来,太溪虽为一穴,但负水火阴阳协调于一身也!其对肌性斜颈的病因病机的探讨有何启发呢? 第二位针灸名家是武连仲。其治疗肌性斜颈的针方名为“五心方”。其处方组成为:水沟,涌泉(双),劳宫(双)。水沟穴属督脉,又为督脉与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而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属水属阴。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其为荥穴,属火属阳。故总体来说,此针方亦包含水火阴阳于其中也!其对肌性斜颈病因病机的探讨又当如何? 第三位针灸名家是吕景山。其治疗肌性斜颈的针方称为“对穴”。针方组成为:列缺,后溪。吾等知道,列缺穴属手太阴肺经,为其络穴,亦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而任脉为阴脉之海,如从阴阳论,属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亦属水性;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亦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而督脉为阳脉之海,如从阴阳论,属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亦属火性。故以此观之,总的来看,此针方亦包含水火阴阳是也! 按上法分析毕,吾等惊讶的发现,此三个针灸名家治疗肌性斜颈的针方中,皆暗含“水火阴阳”于其间也!其为巧合乎?绝不是。此只能说明一句话——不谋而合,殊途而同归也!还验证了《素问·移精变气论》中的有一句话,即“治之极于一也”! 综合以上三位针灸大家的治疗肌性斜颈的针刺处方及其选穴分析,据此可以大胆推断:肌性斜颈的病因病机为——阴阳失调,水火不济。最终,阳不养筋,筋失气血,络脉不通,经筋结聚而为病也。何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使也。故日: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日:“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阳气者,大怒则形绝;而血菀于上----有伤于筋---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以上经典文字,一方面再次论证了人体水火阴阳协调统一关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再次强调了人的情志因素对于阴阳水火统一关系的影响。正如《素问》所言“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所以,针灸临证中,每见有肌性斜颈的患者,在遇精神紧张或情绪失控时,证状加重的情况。其只能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肌性斜颈的患者,“阴阳失调,水火不济”是其发病之主因,精神情志因素往往是其发病之诱因。而其发病中所表现出来的诸如气血失和,阳不养筋,筋失所养,络脉不通,经筋结聚等等都是在主因发生后的结果罢了。如此而已!吾等业针者对此不能不察也!否则,在临证中必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针灸选穴亦必繁复,其效果可想而知。 然而,这里面还有另一个问题,亦即为什么此疾容易发生在颈部呢?吾等知道,颈部要支撑整个头部的重量,除颈椎椎体的因素之外,还需颈部气血运行极其充盛才行。这一点,从颈部的重要穴位——天柱的穴解中即可看出。解释天柱穴时说,天柱是指擎天之柱,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其支柱,穴在颈上,故名。当然,这只是极一般的解释。还有更形象更富想像力更令人信服的解释,如穴解天柱穴时说,其穴义:指足太阳膀胱经的阳热之气由此快速上传头部。又解:天,一指穴内气血为天部阳气。二指穴内气血作用于人的头项天部。柱,支柱也,承受坚实之物也,在此比喻穴内气血饱满坚实。天柱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为坚实饱满之状。又指出本穴的气血物质乃会聚膀胱经背部各腧穴上行的阳气组成。其气强劲,充盛头项交界处,颈项受其气乃可承受头部之重量也。其势如头之支柱一般,故名天柱。又云,其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阳气。其功能作用为:化气壮阳也。 上面讲过,据此推断,肌性斜颈的病因病机为“阴阳失调,水火不济。最终致阳不养筋,气血失和,络脉不通,经筋结聚而为病也。其中”阳不养筋、筋失所养”是其重要的致病依据及阴阳失调的结果。吾等在分析颈项部经脉循行的气血物质时谈到,运行此处的气血物质为“强劲的天部阳气”。这里的关健词是“阳气”二字。而“阳则养筋”也。所以,吾等关于肌性斜颈病因病机的推断分析恰好与此处暗合。看来,真理都是相通的啊! 然而,吾等关于肌性斜颈病因病机的推断分析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事实的本质真理呢?请看的报道就清楚了。此报道中,治疗肌性斜颈以天柱,大杼为主穴,配昆仑,外关,中渚(均为双侧).疗效满意。在此中,取天柱虽则有“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意,但是从天柱穴的程玮穴名解释来看,似还有“化气壮阳,以阳养筋,以别柔刚”之意。甚合吾等推断的肌性斜颈的病因病机也!按此选穴,岂能不效乎?以此观之,吾等的推断还是有道理的吧! 以上纯为探索性文字,以为针灸临证之参考也!还是那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