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不容忽视的歪脖子病小儿斜颈

发布时间:2016-11-26

大家好,我是雪静,大家一直问我,小宝到底生了什么病,由于信息太多,好多信息我都没有及时回复,请大家见谅!这几日,我在网络各大论坛整理了一些资料,想让更多的宝妈宝爸了解一下这个看似“不痛不痒”的病。也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家长走出误区!

小宝10多天的时候,妈妈发现小宝右侧脖子有个包块,于是妈妈医院检查,结果出来是俗称“歪脖子”当时家这边的医生说,回家按摩那个包块,等孩子再大点,长开了就长开了,没长开就等着手术,但是本地是不能手术的,医院。因为在月子里,我没有去,等他们回来和我说了这个情况,我当时特别的担心,

我开始在网上搜索关于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各种信息,当时只了解到两种,一种是保守治疗推拿按摩,一种就是手术治疗。因为家这边,医院,我就在家按,看着小宝一天天长大,包块也逐渐变小,但新的问题来了,孩子头只能一侧旋转灵活,另一边旋转不过去,所以另一侧的头睡偏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去外地按摩,加之老一辈人又说孩子长长就开了,担心手术有风险,又有亲朋家的孩子也是这样,长大也没有什么后遗症,也就没那担心了,只想着或许慢慢就好了,所以错过了最佳的按摩时期,为此感到很自责,特别是现在,每天都很自责,想着要是当初就算再怎么难,医院,或许也不是今天面临的这个局面了。

一、斜颈的一般症状:

孩子出生后2周左右,家长检查孩子的颈部,如果一侧可触及质地坚硬,约弹球大小包块,头偏向一侧,那就要当心了,很可能是肌性斜颈。如果妈妈粗心没有发现这个情况,那么异常的肿块可能逐渐缩小,2-6月后逐渐消退,但是孩子的头还继续偏向一侧,而且颈部活动明显受限。这时妈妈们就很容易发现异常了,医院就诊。1岁以内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小儿斜颈都可治愈。

婴幼儿期常见的症状有面部不对称,一侧脸大、一次脸小;头固定偏向一侧;严重的还有嘴眼歪斜和耳朵一高一低,不在同一平面等等。这些症状会持续的存在,而且进行性的加重,如果还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到了学龄期还会出现肩膀的一高一低,脊柱的弯曲,以及继发性斜视导致的视觉疲劳等等。

二、斜颈的种类

1、先天性肌性斜颈

先天性肌性斜颈由胸锁乳突肌的挛缩所致,一般认为病因是胎位不正或不正常的子宫壁压力使胎儿头颈部姿势异常,阻碍了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液循环致使肌肉缺血萎缩、发育不良、挛缩引起斜颈。另外难产和使用产钳也是引起肌性斜颈的原因,当胎儿娩出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受产道或产钳的挤压,受伤出血,血肿机化而致肌肉挛缩,但研究者对胸锁乳突肌局部肿块进行检查,并未发现有陈旧性出血痕迹。因此此观点未最后得到证实。受累的胸锁乳突肌的病理变化为乳突肌及肌腱的变性或坏死纤维组织增生。

  婴儿生后10—20天即可发现其颈部的一侧有一个肿物或头部自然偏向一侧,肿物位于胸锁乳突肌内,易摸到一个长约2~4cm,宽约2~3cm的肿块,无压痛,颇硬,表面皮肤正常。肿物于数周后逐渐消失,胸锁乳突肌逐渐纤维化并逐渐挛缩,颜面部的发育逐渐不对称,测量颜面两侧由眼外角至口角的距离,可见患侧短缩。患侧眼睛的位置亦稍降低,头部倾向患侧,下颌突向健侧。如不及时治疗,颈椎渐发生突向健侧的侧弯,健侧颜面显得饱满而患侧的面部则窄小,若将头部摆正则患侧胸锁乳突肌绷紧如弓弦,此时眼与面部的不对称更趋明显。如拖延过久患则颜面的不对称难以矫正。

2、先天性骨性斜颈

骨性斜颈临床少见,多在颈椎发育缺陷的基础上发生。如半椎体畸形所致的斜颈。检查时颈部无肿物,胸锁乳突肌无挛缩。拍颈椎X光片可鉴别。

3、眼性斜颈?眼性斜颈和其他斜颈的鉴别

眼源性斜颈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引起的眼外斜肌麻痹,双眼出现复视,为了调节视力,纠正复视。患儿采用代偿性头位,于是引起歪头现象。以下几点可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斜颈鉴别:

1、眼性斜颈的孩子没有胸锁乳突肌异常。

2、眼性斜颈的孩子早期没有颈椎的异常。拍颈椎X光片可鉴别。

3、眼性斜颈的孩子遮盖一只眼时,头可昂正。

4、眼性斜颈可合并眼球运动异常。

5、眼性斜颈同视机检查和三棱镜检查时,可发现眼睛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

4、习惯性斜颈?

有的孩子多向一侧歪头,但不是固定向一侧的,即孩子可向对侧歪头,只是多数时间是向其一侧歪。检查时无胸锁乳突肌痉挛,患侧颈部无包块,面部基本对称,头颈活动可以不明显受限制。这种情况多见于小婴儿,多与孩子在此发育阶段颈部肌肉尚无力量控制头颈姿势,以及母亲怀抱婴儿的固定姿势有关。随着孩子的发育及母亲改变自己抱孩子的习惯会自然好转的。但需与眼性斜颈相鉴别,以免延误病情。

三、斜颈的治疗方案

(1)保守治疗

小儿肌性斜颈可以采用保守治疗,该方法的治愈率能达到50%~60%。

保守治疗适用于1岁以内的肌性斜颈患儿,特别是新生儿和不满半周岁的婴儿,更应该积极采用保守治疗,以促进血肿早期吸收,防止肌纤维挛缩和硬化。1岁以内的患儿一旦确诊为小儿肌性斜颈,便可以开始保守治疗,一直治疗到到满一周岁。超过1岁的患儿再进行推拿按摩等治疗便很难达到效果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带孩子去专门的骨科寻求手术治疗的方法。

1、保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方法有哪些?

保守治疗的方法主要是进行局部的推拿按摩,还有颈部的牵拉、固定等。具体方法如下:

①手法按摩:家长可医院按摩,同时家长也可以学习按摩的技巧,掌握相应的按摩部位、力度和频率后,便可以在家为孩子进行规范的按摩治疗了,既方便操作也易于坚持治疗。具体方法是用手指揉捏挛缩的胸锁乳突肌,柔和地捻散、捋顺,边揉边捻,每次15分钟,每日2~3次,动作轻柔。坚持一段时间后,轻度挛缩的胸锁乳突肌可以逐渐得到舒展,头颈姿势也随之恢复正常。

②沙袋固定:将患儿平放于床上,脸向患侧,枕部向健侧,用沙袋(或米袋)固定,保持头在以上体位。

③局部按摩:在手上涂滑石粉,用拇指或食指在肿块上反复按摩,可活血、消肿、散结、解痉,促进肿块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④牵拉:持续将头牵向健侧,每日30~50次左右,可分次做。操作时把患儿平放于床上,家长用双手轻轻按住孩子的头部,将孩子的下颌转向患侧肩部(即颈部包块处),转过去之后停顿1分钟左右,让肌肉处于拉长伸展状态,手法要轻柔,防止使用暴力。

⑤体位疗法:家长在喂养孩子或者抱着孩子睡觉时,调整自己在喂奶和睡觉时与孩子的的位置关系,比如孩子是右侧斜颈,在喂奶和睡觉时就要把孩子放于家长的左侧,反之亦然。

2、推拿按摩等方法对孩子生长发育会不会有不利影响?

有的家长会担心推拿按摩过程中对孩子造成继发性的损伤,但其实只要按照规范方法操作,把握好合适的力度和频率,勿操之过急,几乎不会发生继发性损伤的情况。

3、单纯的佩戴颈托能够矫正斜颈吗?

矫形支具——颈托一般是手术治疗后进行矫正而使用的。没有进行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时,单纯的佩戴颈托是达不到治愈效果的。

4、保守治疗后,小儿肌性斜颈会复发吗?

通过保守治疗后,只要是治愈了,肌性斜颈就不会复发。

往往肌性斜颈复发只是因为患儿的斜颈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治愈,比如家长只是觉得孩子颈部肿块消失了,就不继续治疗了,那么过段时间肌性斜颈还是会复发的。

所以,在保守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彻底治愈。当肩颈部肿块消失后,还应该继续推拿,直至颈部活动正常为止;否则斜颈很容易复发。

(2)手术治疗

1.小儿肌性斜劲多大时手术最佳? 

肌性斜颈手术的最佳年龄为1岁到1岁半,此时面部变形尚不严重,1岁以内不适合手术治疗,但是最晚也不要超过3岁,3岁以上的小儿肌性斜颈会导致面部变形,面部发生畸形便无法通过斜颈手术恢复。

特别是超过16岁的患者,更不建议手术治疗,因为骨骼已有变形,术后效果不佳。

2.手术指征: 

 (1)持续的胸锁乳突肌挛缩,头部旋转活动受限超过l2-l5月; 

 (2)持续性的胸锁乳突肌挛缩伴进行性一侧面部发育不良; 

 (3)超过1岁以上发现的肌性斜颈。或经保守治疗1年未改善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3.手术方法: 

 (1)胸锁乳突肌松解术:5岁内可单纯行锁骨头和胸骨头切断松解术,大于六岁需加做乳突头松解;  

 (2)胸锁乳突肌Z形延长术为了使病人术后颈部外形美观,有些学者采用胸锁乳突肌“Z”形延长术。

注意:术中应避免损伤锁骨下动脉、静脉及颈总静脉和副神经。

术后治疗

2岁以下患者,术后可用颈托固定。大龄患者,可用颈胸石膏固定,将头偏向健侧,下颌转向患侧。固定4~6周后进行康复锻炼、理疗,以防再挛缩,保持最好状态。

还有一些关于妈妈们斜颈认识的误区:

①生后不久发现的颈部肿块自行逐渐缩小或按摩后减小,这不能说明斜颈自愈了,而是斜颈自然的病理变化过程,这时往往颈部原来肿块的位置可触及紧张的条索,颈部的活动仍有受限,这还是需要继续治疗的;如果没有上述症状,也有治愈的可能,这需要专业医师的鉴别。

②小儿斜颈不经过治疗,长大以后可以好转。小儿斜颈也有很多分类,如果是先天性肌性斜颈,那么必须专业及早治疗,不去管它,长大后当然不会好转。如果小儿斜颈是姿势性的或习惯性的,及时纠正姿势和习惯,长大后可以好转,这当然也需要专业医师的鉴别及指导治疗。

好了就先整理到这吧,希望可以帮助正在迷惑中的爸爸妈妈们,小宝17号就要去外地手术了,希望一切都顺利!需要咨询的也可以联系我!后续我会更新宝贝康复的点点滴滴!

雪静微生活订阅号:xjwsh

雪静微生活个人号:谢谢大家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初期症状和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ubjfw.com/lctx/1788.html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痉挛性斜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