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颈”文绉绉的,说“歪脖子”就通俗易懂了。为什么要加上“肌性”?因为有很多原因可引起斜颈,颈椎骨头问题(比如半椎体)会引起歪脖子,眼睛斜视也会习惯歪脖子,以上这些都不是我的专业范畴,相关问题请咨询骨科和眼科。还有一些颈部炎症或肿瘤也会让孩子歪脖子,但这里我只说“肌性”斜颈。 这个“肌”指的是胸锁乳突肌。先带大家从正常人身上认识一下这个肌肉,见下图: 上图:胸锁乳突肌就是这个转头时突起的肌肉 再来张刺激一点的图,见下图: 上图:我做了绿色标记的就是胸锁乳突肌,肌肉的名字就取自它的三个附着点,胸骨、锁骨和乳突(耳朵后方)。肌肉收缩时,会牵拉着头部扭转。 比如右侧胸锁乳突肌收缩,下巴和面部会向左侧偏,而头会向右侧偏。反之,左侧胸锁乳突肌收缩,下巴和面部会向右侧偏,而头会向左侧偏。理解不了的,请对着镜子转头,凡看不到自己胸锁乳突肌的,请少吃、多运动。 如果一侧的胸锁乳突肌缩短(挛缩)了,头就会持续偏向,这就是所谓的“肌性斜颈”,见下图: 上图:可以看到轻、中、和重度的斜颈的不同表现(图中所示为左侧斜颈)。实际上,斜颈不仅仅限于“歪脖子”,还会带来一系列的改变:面部不对称,一侧脸大一些,另一侧脸小一些;斜头畸形;为保持目光的水平,患侧肩部会代偿性上提;甚至会脊柱侧弯。 什么原因造成了小儿肌性斜颈?确切原因不清楚,各种假说。几个基本的事实是,大概影响到0.4%的孩子,男女都有,左右侧都可以有(似乎右侧更多,偶有双侧),初产妇、臀位产、产程时间长以及使用过产钳的孩子发生率更高。原因很可能并不是单一的。 孩子会有什么表现?最典型的表现是,在出生后的2~3周时,被家人发现孩子颈部一侧有一个硬的、没有疼痛的、分界清楚的包块,通常有1~3cm,而后逐渐出现斜颈。 还有一些孩子,似乎没有出现过明显的颈部肿块,被发现斜颈时,就已经是整条肌肉的缩短拉紧了。 被错过诊治的大年龄孩子,除了斜颈外,多数都有程度不等的面部不对称、斜头、抬肩等。 上图:三岁孩子,右侧斜颈很明显,面部也有比较明显的不对称。 检查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体检。超声可以有助于评价肌肉的情况,颈椎片可以了解颈椎情况。当然更有价值的是MR检查,可以更详细了解肌肉骨骼软组织,但一般并不需要。 治疗 大约有50%到70%的肿物和斜颈会在孩子六月龄以内自行好转,仅有10%的孩子斜颈会持续超过一岁。 1岁内的孩子诊断后我都会转诊到康复科理疗科进行保守治疗。有意帮孩子摆放头部的位置,让家里的声音诱使孩子转向患侧,推拿、按摩等等拉伸患侧肌肉的方法通常都会被认为是可以加速治愈的手段,具体请遵从专科医生的意见。 一岁以后如果仍然没有好,那就要考虑手术了。手术一般采用的办法是切断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 上图:经典的胸锁乳突肌切断手术,虚线所示为切口,然后分别切断其下方的胸骨头和锁骨头 这就是小儿外科医生所能做的。 胸锁乳突肌切断以后,孩子还能不能转头了?当然可以,因为颈部也不是只有这一块肌肉在负责转头,其它肌肉会代偿这项功能的。 那切断了肌肉,是不是孩子的脖子立即就不歪了?当然不是啦,一颗小树被一根绳子拉住长歪了,切断了绳子小树也不会立即就直了吧。 手术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孩子都可能因为习惯而继续维持着歪脖的样子,还需要家长配合继续矫正,在随后的日子会慢慢有所改观。 但是如果已经出现了面部不对称、斜头畸形等,就真的很难恢复了。 早了可能有机会自己好,晚了又怕面部都不对称了,所以一岁后,是比较恰当的手术时机。 新技术介绍 腔镜下胸锁乳突肌切断术。 为避免颈部切口瘢痕,通过腋窝做两个小切口,然后在腔镜下切断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 上图:右侧斜颈术前,注意其右侧颈部绷紧的胸锁乳突肌 上图:右侧斜颈术后,注意其右侧绷紧的胸锁乳突肌已经解除,右腋窝的两个小切口 有图有真相,孩子以后穿T恤衫也完全没有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