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不會轉”的治療 年國慶日後,一位肝癌的病人帶著他的愛人來找我看病,第一次見面後,這輩子都不會忘記; 年國慶日後,一位肝癌的病人帶著他的愛人來找我看病,第一次見面後,這輩子都不會忘記; 不僅是我,估計所有能看到的人都會記住:只見她一隻手扶著下巴,手離開下巴後,頭不由自主地扭向右側,如果不用手扶頭就一直扭向右側,需要用手扶著才能面向前方。 然後詢問病史:三年前,因勞累導致頭慢慢右傾,開始以為是頸椎病,多方治療未見好轉,後來去北京大醫院就診,做肌電圖等確診為“痙攣性斜頸”,西藥治療無效。 現在除了頸項強直性右?,還有雙肩活動性酸痛,夜間入睡困難,服安定後可以睡4-5小時,白天精神體力都可以,大便幹結,多日一行,舌質暗紅苔白膩,脈細。 在古代文獻資料中,可以找到相應的論述。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諸痙項強,皆屬於濕;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傷寒雜病論》“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這個患者四診合參,中醫診斷為:痙,脾虛痰滯。 治療以益氣健脾,化痰祛濕,方藥:指迷茯苓丸合葛根湯加味:茯苓、清半夏、芒硝、枳殼、乾薑、葛根、生白芍、竹茹、生黃芪、炒黃芪、生白術、防風、桂枝、炙甘草、白茅根、雞內金。 以此法治療兩月,患者頸部明顯變軟。再以健脾祛濕中藥調理一月,遇到疫情而停藥近兩月。 年4月6日星期一,複診,頭已經可以自己面視前方,無任何不適,不再需要用手扶了,鞏固治療。 今天我查了查現代醫學關於痙攣性斜頸的資料,分享給大家。自己用中藥治療了一例,給有緣人提供參考。 痙攣性斜頸是一種累及頸部區域的局限性肌張力障礙,表現為頸肌陣發性的不自主收縮,引起頭向一側扭轉或陣性傾斜,年Wepter首先報導此病。 年後Foix用立體定向的方法成功地製作出該病的動物模型,結束了該病是精神疾病的錯誤理論,確立了它是一種錐體外系運動障礙,是一種獨立的器質性疾病。 然而精神因素如焦慮、反應性抑鬱症等對此病的症狀輕重起著一定的調整作用,情緒的衝動甚至是此病加速發展的一個因素。 臨床上診斷和治療要通過細緻的臨床觀察和肌電圖檢查進行區分。痙攣性斜頸是運動障礙性疾病的一種,只累及區域性肌肉,而且是成年起病的肌張力障礙,病理改變至今不明。 痙攣性斜頸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多數起病緩慢,少數驟然起病。 頸部的淺深肌肉均可受累,而且每一位病人其受累的肌肉以及受累的程度各不一樣,但以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及頭頸夾肌的收縮最容易表現出來。 表現為頭繞身體縱軸向一側作痙攣性或陣攣性旋轉。 頭向背部作痙攣或陣攣性後仰,頦、面仰天,頸椎呈弓狀前突。 頭向胸部作痙攣或陣攣性前屈。 頭偏離身體縱軸向左或向右作痙攣或陣攣性側屈,重症病人其耳、顳部與肩部逼近或貼緊,並常伴隨同側肩膀向上抬舉現象,縮短了耳與肩膀的距離。 多數痙攣性斜頸病人的肌肉收縮頻率大於10次/s,表現為頭強直在一個方向,稱為痙攣性;少數病人肌肉收縮頻率少於10次/s,表現為頭向一個方向抽動,稱為陣攣性。 痙攣性斜頸的治療,應首先進行藥物治療。 肉毒素注射治療是藥物治療痙攣性斜頸的一個重大突破,多數病例經過肉毒素肌內注射治療,可以獲得3~4個月的明顯緩解,其中有些病人產生抗肉毒素抗體而逐漸對此治療無效。也有一些病人,對肉毒素治療毫無反應。 另外有些病人很難維持此項治療。最初的藥物治療有抗膽鹼能藥物如苯海索(三己芬迪),安定類藥物如安定,以上藥物在大劑量應用時,可使痙攣性斜頸獲得某些緩解,副作用也明顯。 另外,長期進行物理療法、生物回饋療法也可能使輕度痙攣性斜頸的症狀得到某些改善。當症狀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或保守治療效果越來越差時,可選擇手術治療,手術治療至今尚處於發展階段,尚無標準的手術方式。 痙攣性斜頸為一種緩慢起病,進展緩慢的疾病,多數病人經過數年的病情演變,臨床症狀處於一種靜止狀態,或自動緩解,少數病人(約5%)有自發性痊癒,痙攣性斜頸本身不會致死。 由於頭頸部異常運動而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也給病人造成精神上的壓力,晚期還可產生肌痛。 END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