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突出症

发布时间:2016-11-28

颈椎间盘突出-概述

颈椎间盘突出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发病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尤其是髓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椎管内,从而造成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和脊髓受压,引起头痛、眩晕;心悸、胸闷;颈部酸胀、活动受限;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胀痛;步态失稳、四肢无力等症状和体征,严重时发生高位截瘫危及生命。

颈椎间盘突出-病因

颈椎间盘突出由颈部创伤、退行性变等因素导致。致伤原因主要是加速暴力使头部快速运动导致颈部扭伤,多见于交通事故或体育运动,可由前方、后方、侧方撞击致伤,而以车尾撞击引起的颈部过伸-加速损伤所致的椎间盘损伤最为严重。一般认为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发生一定程度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受到一定外力作用发生的,但亦可见于原无明显退变的椎间盘。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部件的磨损也日益增加,颈椎同样会产生各种退行性变化,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是颈椎病发生发展中最关键原因。2、慢性劳损:是指各种超过正常范围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损伤,如不良的睡眠、枕头的高度不当或垫的部位不妥,反复落枕者患病率也较高。另外,工作姿势不当,尤其是长期低头工作者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再者,有些不适当的体育锻炼也会增加发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跟斗等。3、外伤:在颈椎退变、失稳的基础上,头颈部的外伤更易诱发颈椎病的产生与复发。4、咽喉部炎症:当咽喉部或颈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时.因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很容易诱发颈椎病症状出现或使病情加重。5、发育性椎管狭窄:椎管狭窄者更易于发生颈椎病,而且预后也相对较差。6、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各种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体融合、颅底凹陷等情况都易于诱导颈椎病的发生。7、代谢因素: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人体代谢失常者,特别是钙、磷代谢和激素代谢失调者,容易产生颈椎病。8、精神因素:从临床实践中发现,情绪不好往往使颈椎病加重,而颈椎病加重或发作时,病人的情绪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动和发脾气,颈椎病的症状也更为严重。

颈椎间盘突出-高危人群

颈椎间盘突出临床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约占患者人数的80%。从事职业:长期保持固定姿势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电脑操作员、会计、打字员、教师、司机、银行职员、手术室护士、交通警察、刺绣女工、长期观看显微镜者、油漆工、电工、刻字工、汽车或机械修理工等。

性别:颈椎间盘突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农村多于城市。女性多发于孕产后,往往是突然发生的腰痛异常剧烈,活动有障碍。长期工作或居住在潮湿及寒冷环境中的人较易发生。

颈椎间盘突出-病理

椎间盘是人体各组织中最早和最易随年龄发生退行性改变的组织,由于年龄的增长,髓核丧失一部分水分及其原有弹性。退变的颈椎间盘受轻微外伤即可引起椎间盘突出。颈椎过伸性损伤可使近侧椎体向后移位,屈曲性损伤可使双侧小关节脱位,结果椎间盘后方张力增加,导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突出。

创伤性颈椎间盘损伤最具特点的病理征象是椎间盘软骨板破裂,而有别于椎骨钩突裂隙和椎间盘中央裂隙等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征象。颈椎间盘软骨板裂口常呈线性裂缝,接近椎骨终板,并与之平行,同时常累及椎间盘周围纤维环,靠近椎体边缘,表现为“边缘损伤”。软骨板裂隙与纤维环板层结构裂隙相互延续,裂隙内常有出血,髓核可通过裂隙突出。

颈椎间盘损伤多发生于上三个颈椎间盘,急性创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以颈3~4间隙多见,主要原因是:(1)颈椎过伸性损伤时切应力大,颈3~4间隙较下位颈椎更接近于着力点;(2)颈3~4小关节突关节面接近水平,更易于在损伤瞬间发生一过性前后移位,类似于弹性关节。

颈脊髓由于齿状韧带作用而较固定,当外力致椎间盘纤维环和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突出易引起颈脊髓受压。颈脊髓受压后变细变软,并可在早期形成空洞,脊髓损伤区域不大,但不少患者可因此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瘫痪状态。

颈脊神经根在椎间盘水平横形进入椎间孔,颈椎后外侧纤维环和后纵韧带较薄弱,髓核易从该处突出,即使突出物很小也会引起神经根受压。

颈椎间盘突出-临床表现

根据颈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①侧方突出型:由于颈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表现为单侧的根性症状。轻者出现颈脊神经支配区(即患侧上肢)的麻木感,重者可出现受累神经节段支配区的剧烈疼痛,如刀割样或烧灼样,同时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窜麻感,疼痛症状可因咳嗽而加重。此外,尚有痛性斜颈、肌肉痉挛及颈部活动受限等表现,尚可出现上肢发沉、无力、握力减退、持物坠落等现象。体格检查可发现被动活动颈部或从头部向下作纵轴方向加压时均可引起疼痛加重,受累神经节段有运动、感觉及反射的改变,神经支配区域相应肌力减退和肌肉萎缩等表现;

②旁中央突出型:有单侧神经根及单侧脊髓受压的症状。除有侧方突出型的表现外,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侧脊髓受压的症状,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并出现病理反射,可出现触觉及深感觉障碍;对侧则以感觉障碍为主,即有温度觉及痛觉障碍,而感觉障碍的分布多与病变水平不相符合,病变对侧下肢的运动机能良好;

③中央突出型:此型无颈脊神经受累的症状,表现为双侧脊髓受压。早期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或以运动障碍为主,晚期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不全痉挛性瘫痪,如步态笨拙,活动不灵,走路不稳,常有胸、腰部束带感,重者可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检查可见四肢肌张力增加,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退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髌阵挛及踝阵挛阳性。

颈椎间盘突出-检查

X线检查

常规拍摄颈椎正位、侧位及动力位X线平片。颈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受累椎间隙变窄,可有退行性改变。在年轻病例或急性外伤性突出者,其椎间隙可无异常发现,但在颈椎动力性侧位片上可见受累节段不稳,并出现较为明显的梯形变(假性半脱位)。

CT检查

CT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近年来,不少学者主张采用脊髓造影+CT检查(CTM)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认为CTM对诊断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明显大于MRI检查;但也有人认为,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磁共振影像技术,将更有利于患者。

MRI检查

MRI检查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和脊髓造影。在MRI片上可直接观察到椎间盘向后突入椎管内,椎间盘突出成分与残余髓核的信号强度基本一致。在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者,可见突出椎间盘明显压迫颈髓,使之局部变扁或出现凹陷,受压部位的颈髓信号异常。在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者,可见突出的椎间盘使颈髓侧方受压变形,信号强度改变,神经根部消失或向后移位。

颈椎间盘突出-预防

1.坐车时不要打瞌睡以免司机急刹车造成本病发生;

2.做体育运动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不要使颈部过伸;

颈椎间盘突出-诊断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和影像检查(CT、MRI核磁共振等),特别是核磁共振在确诊颈椎间盘突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颈椎间盘突出可根据颈椎间盘病理改变的影像学特征分为颈椎间盘变性、膨出、突出、脱出、游离等主要类型。人的颈椎由于特殊的应力关系往往出现多个节段的同时病变,这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略有不同。

诊断多无困难,诊断依据:1、病史。头颈部外伤史,即使是轻微的颈部扭伤。起病急,发病前无症状,起病后出现颈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

2、典型的影像学表现;

颈椎间盘突出-治疗本病

以非手术疗法为主,若出现脊髓压迫症状,则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非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为本病的基本疗法,不仅适用于轻型病例,而且也是手术疗法的术前准备与术后康复的保障。主要治疗方法延安首家开展的新技术:

颈部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颈椎旁神经阻滞(延医院门诊四楼疼痛科)

手术疗法

对反复发作,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是出现脊髓压迫症状者,应及早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或前路突出髓核摘除、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最近又出现了微创经皮内镜技术下的突出髓核摘除术等新技术。目前仍以颈前路减压、摘除突出椎间盘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为主。对合并有椎管狭窄的病例,再行颈后路椎管扩大减压术。

颈椎间盘突出-护理方法

(1)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有关卧床并发症的预防与观察。经常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病人的骨突部位,如骶骨、尾骨、足跟处、内外踝等。按摩上、下肢肌肉,鼓励病人主动加强各关节活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注意疼痛部位,肢体麻木无力的变化。按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正确指导病人的头颈功能锻炼,坚持颈部的活动锻炼,方法为前、后、左、右活动及左、右旋转活动,指导病人两手做捏橡皮球或毛巾的训练,以及手指的各种动作。正确有效牵引,解除机械性压迫。注意牵引时的姿势、位置及牵引的重量,并及时发现牵引过程中的反应,如是否有头晕、恶心、心悸等。由于病人颈部制动,就在减轻局部刺激。正确应用理疗、按摩、药物等综合治疗,以解除病痛。

(3)让病人了解颈椎病的有关知识,提高防病意识,增强治疗信心,掌握康复的方法。观察病人治疗过程中经受心理情绪的变化,调节心理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北京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ubjfw.com/hbwh/1867.html s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痉挛性斜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