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对服药常存在的顾虑: 1、药物会产生毒性及副反应,损害肝肾功能; 2、希望通过推迟服药预防药物蜜月期时间缩短; 3、短期服药效果不大,没必要继续服药; 4、服了药也不能防止帕金森病发展,没有意义。 这些疑虑貌似有道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规范用药:帕金森病药物副反应可控 实际上抗帕金森病药物属于长期服用的药物,在研发时即考虑到应减少不良反应。实际应用中,大量帕金森病患者服用这类药物是安全的,没有明显的肝肾损害。少部分患者出现肝肾指标变化是本身有肝肾疾病或者特殊体质的异常反应。 在必要监测下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的风险可控,但是有肝肾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服药后病情变化和可能的不良反应,过敏体质患者需要个体化分析。 不服药,帕金森病进展会加快 人们看到长期服用帕金森病药物后出现疗效减退等问题,就认为是药物造成的。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长期服药后疗效减退是帕金森病自身发展和不合理用药两方面因素造成的,疾病发展的内因占主导地位,药物只是部分原因。帕金森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延续,人体内对药物反应的受体敏感度在下降、对药物的储存和缓冲能力在不断降低;导致同样的药物,产生的疗效在逐渐衰退。 不服药,帕金森病也会发展,并不能保留蜜月期。相反,不服药就无法获得症状的改善,没有“蜜月期”,浪费了获益期。 因此,服用抗帕金森病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目前的症状,改善患者目前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一些患者短期服药,感觉疗效不大,又担心不良反应,就停止服药。 短期服药疗效不大有几个原因:首先是症状较轻微,服药后感觉不到显著变化,疗效不大提示处于早期。其次是药物不对症,帕金森病分不同类型,对于震颤为主的早期患者,常规服药有时疗效不大。第三是药物剂量太小造成疗效不大。 不要简单地以当前暂时的疗效预测未来的长期疗效。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后虽然有效,但疗效反应的程度并不显著;随着治疗的延续,有经验的专科医师会逐渐将药物剂量“滴定”增加到有效剂量,此时会产生疗效而进入治疗的“蜜月期”。 帕金森病患者早期症状比较隐秘,很多患者早期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治疗。所以一定要找这方面的专家进行明确诊断,接受规范治疗;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如果由于过度害怕药物副反应而拒绝用药是不可取的,由于帕金森病的进展性,病情发展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初期如果症状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是需要进行规范用药的,可从小剂量滴定原则,降低药物副反应,同时不可一味的效仿他人用药方案,每位患者的用药需要个体化,全程管理。 关于帕金森病患者初期服药事项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