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诱发因素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40867.html 一大早顶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和着细风,踩着小电动,大概骑了30分钟,就赶到了西厢村,心想着直冲村委会,找一找领导班子成员,说明来意,这次田野调查便是非常顺利、成功了。可我又哪曾想到,村委会的大门紧紧得向我关着,顿时心如死灰,又伴着这愈下愈大的雨,又是一凄字哪能了得?我只得拍下村委会的大门作为此次调研的结果。 心无所向的村子里转了起来,竟没想到意外得碰到了西厢小学(大致位于村子中部)和学校门前有故事的墙。 01 02 心中希望的小苗燃了起来,想着可以去普救寺附近转转。或许普救寺下算命的老先生会了解许多。 我找到了寺下一位看上去好像懂风水、会算命的伯伯,我走过去聊了几句,意外发现这位伯伯可是一位大行家,从他那里我得到了一个重大信息——西厢村本不叫西厢村。眼看着雨越下越大,便急忙告别,约好了第二天下午继续聊会。 第二天下午来到西厢村,我直奔昨天那个相聊甚欢的伯伯那,他很乐意告诉我他所了解的。 我骑车来到了西厢舞台,远远望去,就可以看见那里有好多老爷爷在上面打牌,往左侧瞥去,舞台西侧有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中心。走上西厢舞台,看见一个小房子里有好几位爷爷在下象棋,便走了过去,聊了几句。 后来从村委书记那也了解到许多。 下面我将我了解到的做一些整理。 一、村落历史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成 1.村名来历 西厢村,原名寺坡地,顾名思义,即寺院下的坡地之意,有说寺坡底。上世纪70年代经申报、国务院审批才更名为“西厢村”。 2.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1)西厢村位于永济市蒲州镇的北端,西与陕西隔黄河相望,东与永济市相连,北邻鲁家村,南邻花园村,距永济市约12公里。西厢村年被命名为山西省首批传统古村落,年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年4月申请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该村包括西厢村、李家庄、仁和堡3个自然村。 (2)李家庄,村内李姓人居多。 据了解,该地古时是为皇家看守坟墓的地方;蒲州城内一位姓张的阁老(大户人家,文到阁老,武到侯)去世后曾埋葬在这里,其子孙为其找了几位李姓人家看守坟墓,后来,李姓家族便在此繁衍生息壮大。听说,墓内有石人、石马等陪葬物品,现在还会有人盗墓。 (3)仁和堡,原名是堡子,其名称由来与明朝大将李自成有关。 据了解,明末,李自成曾带兵在此打仗,百姓们好心为伤兵送来水、粮食、药品等,士兵们很受感动,认为这个村的村民都仁义和谐,因此李自成便授予他们“仁”“和”二字。 3.村落人口姓氏 (1)8个居民小组共户人,其中劳力占人,党员57人。 (2)据了解,西厢村大都为外来人口(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湖南、湖北等地),而山东人又占了百分之八十。他们逃荒而来进不了蒲州城,只能住在城外的西厢村里。刚逃荒而来时,百姓都在城外的塬头半腰处打窑洞居住。 (3)村内大姓为刘、秦、王(相对较少),小姓有乔、谭、李、陈等;他们没有按姓氏居住的习惯,因大都为外来人口,所以村内没有人家里有祠堂、牌位、家谱等。 4.村落大事记忆 A.灾害记忆 (1)明嘉靖三十四年间,原建筑为七层的舍利塔被震毁,现今我们看到的莺莺塔是公元年重新修缮过的。 (2)年,黄河曾发大水,黄河水一直漫到村西石牌楼那边,当时部分村民转移。 B.文革记忆 城外有六道石牌楼,均为唐、明、清朝青石雕刻,文化大革命时毁掉。 C.解放前,西厢村是土匪常出没的地方,且土匪大都为陕西土匪,百姓大都防不住土匪的扰乱,也没有什么防御措施。 二、关于西厢村的三个塬头 1.站在黄河边往东望,东侧塬头形似龙头,被称为活龙。明朝宰相杨博的家庭祠堂在这个塬头上;塬头上也曾有转雀楼(四层建筑),是一种可以转的楼。 2.西侧塬头曾是河东书院(属蒲州府),“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古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也曾在这里学习。抗日战争时毁掉。 3.而普救寺(爱情圣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则位于北侧塬头(峨嵋塬头)。 普救寺,始建于南北朝晚期(有争议,具体时间不详),原名永清院,是一座十方佛院。从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 西厢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本来是唐代诗人元稹记叙他和他表妹的爱情故事(《会真记》),其人物形象带有悲剧色彩,后来又有了话本、杂剧等的出现,其中王实甫的《西厢记》最为著名。 后唐时期,崔莺莺,河北荆州人,其父崔相国在长安作相国。张生,洛西人(今洛阳),属前朝宰相没落的一个家族,进长安参加考试,途经蒲州,住在蒲州城的一个客栈里,张生问店家这附近哪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店家便告其蒲东五里有个寺庙叫普救寺,张生见其下午烧香拜佛的人少,想去拜访长老,便去普救寺游玩。此时的莺莺送父亲亡灵回河北老家,前路兵荒马乱,遂住在普救寺里(寺内长老是其父封的)。红娘见下午香客少,便给莺莺说出来走走,二人便在塔下相遇,一见钟情。 三、经济建设、基础设施 多年来西厢村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旅游配套产业发展,走出一条“旅游+农业+文化”的产业融合之路,让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年以来,西厢村年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5亿元,村人均年收入达1.3万元,实现了全村整体脱贫。 近年来,西厢村先后投资万元完成了西厢大街仿唐建筑的改造。 西厢村主要依靠普救寺发展旅游产业,普救寺附近有许多销售纪念品的店铺,同时西厢街还有饭店、商店、农家旅店、停车场(可同时容纳辆汽车)、银行等基础设施。近年来,西厢村的基础设施在不断的完善当中,日接待能力突破两万人。 旅游文化:连续九年举办“情侣节”(农历每年七月初七) 旅游产品:开发出芦笋茶、芦笋面、民间剪纸、布艺、木雕等余种土特产、工艺品,延伸产业链条。因靠近黄河,西厢村还有黄河大鲤鱼、石锅鱼等特色菜。 西厢村整体发展规划:投资八千万元的芦笋种植养生基地、投资三千万元的民俗客栈均已达成意向,投资五千万元的西厢情侣生态园已完成规划,投资七千万元的“蒲州古驿站”已落地生根。 作?者?简?介 薛辰,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班学生。 指导老师:高忠严 责任编辑:王晓珂 图文编辑:杨宏宏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作者或网络。 山西师大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