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斜颈(又称歪脖子病)是儿童常见的姿式畸形,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先天性斜颈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的肌性斜颈;另一种是由于颈椎发育障碍所致的骨性斜颈。 李先生喜得千金。全家人开心之余,细心的母亲却发现女儿萱萱无论躺着还是吃奶,脖子总是往左边侧,脖子右边长有一个小硬块,脸部看起来也一边大一边小。“孩子这是怎么了?”在做过大大小小的检查后,李先生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准确的结论。眼看着孩子脖子上的硬块越来越明显,李先生医院检查。经医生确诊,萱萱患有小儿胸锁乳突肌挛缩,俗称小儿肌性斜颈。 斜颈(又称歪脖子病)是儿童常见的姿式畸形,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先天性斜颈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致的肌性斜颈; 另一种是由于颈椎发育障碍所致的骨性斜颈。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儿童斜颈最常见的原因,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致使颈部歪斜,头偏向患侧,同时下颌转向健侧,形成特殊的姿式畸形,俗称“歪脖子”。 一、先天性肌性斜颈发病原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可能的因素有: 胎儿位置异常:胎儿在子宫内位置不正常,尤其是臀位产,占患儿比例的半数以上; 难产可能是胸锁乳突肌血流受限、缺血、出血、血肿肌化、肌纤维变性的原因。 以上两种因素综合作用。 二、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表现 婴儿出生时并无异常,约在7~10天之后发现在颈部一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有质地较硬的肿块隆起,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表面不红,温度正常,无压痛。2~3个月后,肿块逐渐缩小,约在6个月后完全消失。肿块消失后,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开始突出,变紧,变短,头偏向患侧,颈部活动受限,逐渐出现脸部不对称,患侧颜面短而扁,健侧长而圆,双眼、双耳、口角不在同一水平。如婴幼儿期未合理治疗,畸形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其疗效亦随之降低,给患儿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三、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方法有两种 (即保守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1、非手术疗法: ①按摩:一岁以内的婴儿可行局部按摩疗法,手法要轻柔,按摩时使头部偏向健侧,面部转向患侧。 ②热敷或理疗:局部肿块可用热敷或理疗,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并适当矫正其姿势。 ③手法矫正:固定二肩,下颌转向患侧,使头部转向健侧而牵拉患侧,每日次左右,防止胸锁乳突肌挛缩。 ④卧位:卧时须使灯光来自患侧或灯光照向患侧,这样可使病孩患侧转向灯光,促使患儿自行对抗,纠正肌肉挛缩。 以上疗法要持之以恒,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若一年后未见好转,则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行胸锁乳突肌切断以及周围挛缩筋膜、软组织松解术。手术时间以1~2岁最为适宜,术后需坚持头颈部功能锻炼半年,以防止复发。年龄越大,畸形越难以矫正。 健康--8